不良妊娠結局的風險,包括流產、 與孕產婦年齡增長密切相關,高齡產婦的孕產婦年齡通常定義為年齡 ≥ 35 歲。
例如,挪威的一項涉及 421,201 次懷孕的研究表明, 女性年齡在 25−29 歲之間,以流產告終的懷孕比例最低(10%),30 歲後增加,最終 45 歲或以上女性懷孕的比例為 53% 在流產。

過去流產與復發流產風險之間也存在著強烈的相關性。上次流產後,新的流產率增加了 50%。

鑑於男性伴侶貢獻了一半的遺傳物質,理解父系遺傳的潛在作用於復發性流產至關重要。Fossé 等人2019 年統合分析研究,並證明父親年齡超過 40歲以及有自發性心臟病之族群,即使在調整了妻子年齡之後,與增加流產風險依然有顯著相關。

根據 研究顯示,年齡在 40-44 歲之間的父親比年輕的父親,增加 23%的機率,導致懷孕20週前發生自然流產。同樣,如果 父親年齡超過45歲,20週之前流產的風險增加43%,13週之前流產的風險增加74%。 這項發現的生物學機制可能與精子 DNA完整性有關。就年齡而言,多項研究顯示 DNA 碎片 (DNA 損傷指數 (DFI)) 在 20 歲至 60 歲之間翻倍。

流產與父親的代謝症候群之關係

2009年和2016年探討了父親代謝症候群的這項結果。代謝症候群的定義是以一系列醫療狀況為特徵的,包括肥胖、 高血壓、血脂異常和糖尿病。值得注意的是,發現父親代謝症候群以及流產的風險增加之間有明顯的關聯。隨著父親的代謝症候群增加,流產的風險呈現出相應的增加。例如,比較具有一種、兩種或三種新陳代謝的父親、顯示流產風險增加 10%、15%、 和 19%。

流產與父親的精子中 DNA 損傷程度之關係

有一些分析試圖證明 : 精子中 DNA 損傷程度升高與流產的發生之間是否存在相關性。從 2012 年開始,Robinson 及其同事分析了 2,969 對夫婦,並對伴侶進行了比較,表現出高 DNA 損傷與低 DNA 損傷的對比。 他們的發現揭示了精子 DNA 碎片與 偶發性流產,相對風險為2.16。

結論

流產的發生給嘗試懷孕的夫妻帶來深刻的情緒和心理挑戰。以往診斷調查的重點主要在於母親因素,新興研究強調男性伴侶診斷調查已佔有其重要性。

 

(本文作者 享孕生殖中心 鍾明廷主任)